联系热线
市场准入与保护伞
专利具有地域性: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只在中国受到保护。如果你的产品卖到美国、欧洲,而你没有在这些地方申请专利,那么当地的竞争者可以合法地模仿、制造和销售你的产品,你无法通过专利诉讼来阻止他们。
“产品未动,专利先行”:在将产品推向某个海外市场之前,先申请专利,就像为自己撑起一把“保护伞”。这样可以确保你的核心技术在该国市场内享有排他性的权利,阻止竞争对手的抄袭和山寨,保障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利润。
防止竞争对手圈地
如果你的技术很有前景,但你没有在海外申请专利,你的竞争对手可能会在他们自己的国家(甚至在你的目标市场国)就相同或类似的技术申请专利。
这会导致一个荒谬但危险的局面:你反而可能在海外市场被对手告侵权。这意味着你用自己的技术生产的产品,却无法进入该市场。这被称为“专利狙击”。
因此,申请国外专利也是一种防御性策略,是为了确保自己的“行动自由”。
增强谈判筹码(专利交叉许可)
在科技行业,尤其是通信、半导体等领域,公司之间拥有庞大的专利组合。当发生专利纠纷时,很少会直接“拼个你死我活”,而是通过交叉许可 来解决。
如果你拥有高质量的国外专利,就等于拥有了强大的谈判筹码。你可以用你的专利,去换取使用对方专利的权利,从而避免支付高额的许可费或侵权赔偿。
** monetization(货币化/盈利)**
专利许可收入:公司可以不自已生产产品,而是通过将专利授权给其他公司使用来收取许可费。这就是著名的“专利运营”模式(例如高通、ARM)。
提高公司估值:对于初创公司和科技企业,一个布局完善的国际专利组合是极其宝贵的无形资产。它在融资、并购或上市时,能显著提升公司的估值,向投资者证明其技术壁垒和长期竞争力。
建立品牌形象与行业地位
在海外拥有专利,是公司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力证明。这有助于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,给人一种“技术领先、值得信赖”的感觉。
积极参与国际专利布局,也意味着公司志在成为全球行业的领导者,而不仅仅是区域玩家。
应对技术标准与法规
许多行业(如5G、Wi-Fi、视频编码)都有国际技术标准。这些标准中包含了大量的“标准必要专利”。
如果你的技术被纳入标准,那么在全世界销售符合该标准的产品都必须用到你的专利。因此,在多个国家申请这些专利,就意味着可以从全球市场的每一部相关设备中收取许可费。
政府资助与政策鼓励
许多国家的政府(包括中国政府)都大力鼓励企业“走出去”,并会对申请国外专利(尤其是通过PCT途径)提供资金补贴和奖励。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申请成本,激发了申请热情。
为了方便申请人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,世界知识产权组织(WIPO)提供了PCT途径。这就像一个“专利申请的缓冲期”:
一次申请:提交一份国际专利申请,就可以同时向所有PCT成员国(目前有150多个)提出申请意向。
30个月时间:从最早的本国申请日起,你有长达30个月的时间来决定最终要进入哪些具体的国家,并进行翻译、缴纳国家费用等。这给了企业充分的时间去评估市场、筹集资金和制定策略。
PCT体系极大地简化了流程,降低了前期决策压力,是大多数申请人首选的方式。
所以,申请国外专利绝非盲目跟风,而是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性投资。其背后是:
进攻:为了开拓和垄断全球市场。
防御:为了防止被对手钳制,保障自身自由运营。
盈利:通过许可和融资直接或间接创造财富。
立信: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技术领导者的品牌形象。